欢迎访问钓鱼网,请记住本站域名 www.yu81.com
以鱼为媒,以钓会友。

首页 > 钓鱼视频 > 四海钓鱼 > 装备发烧友

“中华之鱼”——鲟⻥族群

admin2 2023-11-12 装备发烧友 评论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于东亚大陆架及其主要河流。 它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洄游鱼类,是长江中唯一已知的秋季繁殖的鱼类; 是长江鱼王、近海好客,是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品种; 它被冠以“中国”的名字,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而绵长的渊源。

它是见证了无数历史的“中国之鱼”

中华鲟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域非常广泛。 从北到南包括朝鲜半岛西部黄海,东至日本九州岛附近,南隔台湾海峡,南至海南万宁海。 分布于海岸线水深小于200米的地区。 米的大陆架; 它们可以通过河口进入中国许多大江大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之鱼”。

有中华鲟记录的河流有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西江等。 只有珠江西江和长江有产卵场或地理种群的记录。 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只有长江有中华鲟的记录。 也就是说,长江是目前唯一有中华鲟及其产卵场的河流。

魏其伟《从中华鲟的生活史分析中华鲟物种保护:困境与突破》

长江,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鲟一生牵挂的故乡。

是无奈登顶的“长江鱼王”。

据研究测算,中华鲟的体长可达4米,体重可超过700公里,个体寿命可达40年。 虽然与同样生活在长江、体长可达7.5米的“世界最大淡水鱼”白鲟相比,中华鲟还是相当“小”; 但遗憾的是,长江中并没有白鲟的踪迹。 。 由于2003年初误捕、救救、放生的最后一条活体白鲟的监测信号消失,长江中再也没有发现白鲟的踪迹。 专家认为,根据科学证据,白鲟已经可以被判定已经灭绝。

从此,中华鲟成为新的“长江之王”。 然而,以中华鲟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的整体生存状况却令人担忧。 据长江专题调查报告显示,长江有记录分布的鱼类有448种,但未采集到的有130余种(占长江分布鱼类总数的29.9%)。 )。 有的可能是因为资源极其稀缺,没有采集到。 收集后,一些物种如鲥鱼和鲶鱼可能已经灭绝。

北京海洋馆专题《国宝中华鲟:来自海洋的问候》北京海洋馆

它需要淡水“产房”和遥远的大海

由于逆流迁徙的性质,中华鲟具有调整身体适应咸水和淡水环境的特殊能力。 这使得中华鲟拥有非常广泛的分布范围,但其返回河流上游产卵的习性也带来了“成败”的挑战。

中华鲟的一生生于江河,长于海中,从淡水产卵场开始,经过鱼苗孵化、躲藏、滩涂浅水区觅食,最后转化为小鱼游弋的河口。到海里去喂养和生长。 十几年后,即将性成熟的中华鲟找到了通往长江口的路。 夏季逆流而上,到达上游产卵场越冬,并根据水情来回洄游。 第二年秋季,亲鱼再次进入产卵场自然繁殖,然后沿河返回大海。 整个淡水和海水生活史比例为长江:海洋≈1:9。 每个生命史、每个栖息地都很重要:

01

产卵场

前一年从海里洄游过来的中华鲟,会在第二年的秋天找到世世代代铭记的产卵场进行繁殖。 在地形特殊、卵石适宜的河床上,河水冲刷河底后,性成熟的中华鲟在一定时间开始批量产卵。

中华鲟对“产房”的要求非常高。 流场、河床水质布局、水温等条件对于这种产于河底的粘蛋的自然繁殖和胚胎发育及生存极为重要。 葛洲坝截流前,它们的产卵场覆盖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共计约600公里。 但拦截后,原来的产卵场全部无法使用。 目前,仅在葛洲坝以下约4公里的河段形成了一个新的、唯一已知的“合格产房”。

在我国,秋季繁殖的生物,尤其是鱼类很少。 中华鲟是目前长江中唯一已知在秋季繁殖的鱼类。 大型鱼类选择了秋季繁殖生态位,具有非常独特和重要的生态意义。 但有研究指出,秋季中华鲟繁殖季节葛洲坝下水温较高,是坝下自然繁殖的重要障碍。

自然繁殖的中断是中华鲟生命史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中华鲟保护的最大困境。

02

迁徙通道

中华鲟亲鱼和幼鱼都需要经过长江干流漫长的洄游通道。 历史上,其长度可从长江口至金沙江计算,最长可达3600公里。

成鱼在繁殖季节逆流而上,在深池区域暂居,可以帮助中华鲟完成脂肪转化和性腺成熟。 旅程越长,成熟度就越高。 无论是完成繁殖的亲鱼还是刚刚孵化的幼鱼,都需要完成数千公里的顺流而下的旅程,这也是一段不断躲避敌人的艰辛旅程。 产卵后,中华鲟顺流而下,不能吃任何东西,而幼鱼则会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洄游、觅食、隐藏、栖息,长达6个多月的时间。 它们会利用卵石河床隐藏和避免伤害,并利用浅河水域或沙洲浅滩觅食和生长。

中华鲟幼鱼的早期生活史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认为,“印记行为”可以帮助它们在成年后进行生殖迁徙回到出生地,并且很少误入歧途。 然而,它们的早期生活史在大坝关闭后缩短了1000多公里。 其他人类开发活动造成的河床变化也显着增加了通关和升级的难度; 过度捕捞、非法捕捞、航运、涉水工程、污染等也可能构成致命威胁。

03

长江口

无论是成年中华鲟还是幼年中华鲟都必须适应长江口的淡水环境。 每年7月至8月,人们逆流而上返乡,次年完成产卵后,由此进入海洋。 受精卵在产卵场孵化,随水漂流1600多公里长成幼鱼。 4月至8月,他们抵达长江口的“幼儿园”,为入海做准备。

长江口营养丰富,底栖动物丰富,东海高咸水与长江淡水猛烈交汇。 中华鲟停留在长江口育肥,完成渗透压调节过程,以适应海水的高渗透压环境。

中华鲟两栖类_中华鲟栖息环境_中华鲟的栖息地分布范围主要在哪里

幼鱼在河流中下游的旅程中,以沿岸浅水区的底栖动物为食,如水虫、摇蚊幼虫或浮游动物。 当它们到达长江口时,可以跟随潮汐在滩涂上觅食底栖动物。 虾和螃蟹已成为他们最喜欢的饵料。 长江口是中华鲟幼鱼入海前的重要觅食地。 幼鱼还在长江口调整身体的渗透压,完成相关组织器官的适应性发育,为海洋生活做好准备。 这就是为什么长江被称为中华鲟的“幼儿园”。

04

海洋

中华鲟入海后90%以上的生长发育周期都在沿海大陆架地带度过,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干扰较强的近海海域。 他们吃大量的底栖鱼类和软体动物。 因此,底栖生物丰富的东海、渤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地区,不仅是中华鲟生长发育的“觅食地”,也是中华鲟的主要栖息地。栖息地。 空间。 但近海船舶、污染、赤潮等都会对中华鲟的生存产生影响,尤其是海洋捕捞。 一条放生的中华鲟被监控,在宁波海域被意外捕获四次,最终死亡。

2017年11月7日,舟山群岛海域,渔民在高网水域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长约170厘米、重31公斤的中华鲟,后将其放生。浙江在线/李浩泽

然而,目前对中华鲟幼鱼入海后生活史的研究还很少。 目前对中华鲟的研究、保护和繁育工作大部分是在淡水环境中进行的,其在海洋环境中的生活,包括摄食方式、生长过程、海洋生境分布等都与基础研究相关。非常缺乏,更不用说保护策略了。

中华鲟在物种进化、江海联系、物种遗传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纵观江河海洋鱼类生活,中华鲟的生活史进程和种群丰度与其所生活的区域环境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中华鲟是江河、海洋的重要指示种和伞种。 我们的江河海洋保护得好不好,中华鲟有重要的发言权。 留给它和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中华鲟的抢救保护是一场与灭绝速度的赛跑

2021年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结果显示,在目前已知的唯一天然产卵场葛洲坝下游,已连续5年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2021年,监测发现野生中华鲟返坝产卵。 野外养殖的中华鲟数量仅有15尾。从目前的保护状况来看,中华鲟自然种群已命悬一线,而人工保护的种群质量却令人担忧。

“如果中华鲟灭绝了,这不是鱼类的灾难,而是江河海洋的灾难。” 多年前,时任中国水产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被誉为“中华鲟之父”的魏其伟研究员曾这样评价。

东海水产研究所冯光鹏研究员分析了野生种群数量仍在快速减少的原因。 一方面,自然种群、中华鲟亲鱼和幼鱼资源急剧下降,其栖息地葛洲坝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产卵场条件严重退化。 不能满足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条件; 另一方面,它是人工种群。 中华鲟人工保护群体的能力和规模有限。 人工养殖中华鲟最终性成熟率不足1%,繁殖能力降低。 产卵群体数量得到补充。 严重不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恢复自然资源所需的释放规模。

如果我们想让中华鲟“长生不老”,

需要在整个生命史中对河流和海洋进行基于科学的协调保护

尽管每年人工保育和繁育项目放流数万尾二代甚至2.5代中华鲟用于野生种群重建,但效果并不明显。 多位专家指出,以往的释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标准化、对释放效果研究重视不够、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严重缺乏、盲目性等。中华鲟野生种群亟需“科学有效放流”的指导和规范,尤其是符合“生活史”特点的放流规划和实践。

4月9日,三峡公司科普放流活动,向湖北宜昌长江三峡公司/刘康放流了20万多尾第二代中华鲟

保护“有活力的”亲鱼需要的不仅仅是育种计划。 还要求科学加强对其整个生活史野生栖息地的保护,如清理洄游通道、修复坝下产卵场、修建仿天然产卵场旁道扩大天然产卵场等。 配种; 了解中华鲟近海生活史,建立海洋保护区,提高后代成活率,系统构建“陆海陆”接力物种保护行动,实现污染治理、休渔等江海联动,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跨部门的跨部门体系。 保护协作和安全系统并增加社会参与。

拯救中华鲟是一场与灭绝速度的赛跑。 只有着眼于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抓住长江十年禁渔窗口期,长江保护与海洋保护协同,实施中华鲟全生命周期长效制度。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至少15年)只有通过性保护,才有希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的自然种群。

保护中华鲟需要全社会从认识做起

2020年,全国中华鲟保护联盟年度工作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28日定为“中华鲟保护日”。 2022年第二个“中华鲟保护日”主题为“保护中华鲟,从了解开始”。 各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全社会了解和参与中华鲟保护。

3月28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联合中华鲟保护联盟在湖北武汉召开的中华鲟保护座谈会上发布了2021年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结果,并发起成立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 它还建议将中华鲟的中华鲟保护范围从长江流域延伸至近海海域。

“中华鲟保护研讨会”在武汉汉口江滩渔码头召开 CCF

宁波海洋世界中华鲟科普活动腾讯网

为了保护中华鲟,政府和社会都开始发力:2015年,农业部正式发布《中华鲟救助行动计划(2015-2030年)》,从了解中华鲟入手,推动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 。 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逐步实施、“十年禁渔”计划、《长江保护法》的出台,给长江中华鲟的生活史带来了希望。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逐渐受到重视,预计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中华鲟自然种群将明显恢复,栖息环境明显改善,人工种群保护体系将更加完善,种群将稳定健康,而以中华鲟为代表的珍稀水生物种的保护过程将为我们带来“与自然共生,让自然变得更美好”的美好未来!

行动! 共创美好未来!

编译:李寒初、王茜、范鹏

技术支持:魏其伟研究员、冯广鹏研究员

参考:

魏其伟. 从中华鲟生活史分析中华鲟物种保护:困境与突破. 湖泊科学, 2020, 32(5): 1297-1319. DOI:10.18307/2020.0509

报纸。 中华鲟保护日:连续5年监测不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

Tags:中华鲟 长江 海洋污染 海洋

栏目排行
栏目推荐
    热门tag
    饵料 鲫鱼 路亚 鲈鱼 海钓 竞技 海竿 野钓 抛竿 手竿 比赛 翘嘴 饵料配方 窝料 泄力器 遛鱼 船钓 夜钓 爆炸钩 冰钓 北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