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6月21日凌晨4点左右,随着太阳升起,世界上最远的深海渔场从水中浮出水面——中心柱子如针刺破海水,撑开走廊“伞骨”,并掌握了两个足球场的大小。 八角形盒子。 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张巨大的金色网铺在深蓝色的海洋中。
水面以下30米处,超过15万条鲑鱼被包裹在笼子里,在黄海冰冷的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这是青岛国家深海绿色养殖实验区的“深兰一号”网箱。 壮观的国内深海鲑鱼采集作业首次在这里启动。
首批国产深海三文鱼登陆
凌晨5点左右,马达响起,巨大的白色养殖船靠近“深蓝一号”。 它缓缓转动船头,船尾逐渐靠近笼子的金色框架。
橙色橡皮艇从养殖船上降下,海工人员乘着它围绕“深蓝一号”进行对接作业。 一切都抛锚后,养殖船尾部的吊杆转动,白色粗管从船尾伸出,与笼子相连。 八个角之一内部相连。
“与传统渔业网捕捞作业不同,我们采用吸鱼泵进行真空负压捕捞,可以减少网内碰撞、摩擦对鱼类造成的伤害,也让后续处理更加有序、可控。” 泽丰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万谷其焕说。 公司一直负责“神兰一号”的繁育勘探和装备制造。 “鱼会通过这个白色管道一条一条地吸到船上。我们乘坐的养殖船是世界上第一艘近海鲑鱼加工船。” 顾启欢继续说道。
7点左右,按照现场负责人的一声令下,吸鱼泵“轰”的一声启动了。 短暂的数十秒真空后,一条蓝黑色的鱼影在管道中穿梭,场面蔚为壮观。 透过管子外面的褶皱仔细观察,可以稍微分辨出鲑鱼的蓝黑色的背部和银白色的腹部。
收集并加工 3,000 条鱼
进入甲板上的钢制舱室,可以看到这座深海加工厂的全貌:不锈钢设备之间,白色的传送带平稳运行,工人们站在地板上方的桌子上,伴随着独特的淡淡的鲑鱼味。 按顺序忙碌。
进门后第一个台面上有一个水槽与水管相连。 管道出口被不锈钢细齿分隔为上下两部分。 海水被细齿间筛出,而鱼则停留在细齿上,被后面的同伴推动。 进入水槽。 随着吸鱼作业的继续,鱼缸里很快就装满了胖乎乎的三文鱼。
“这个重量肯定超过10公斤,随便一个都超过8公斤!” 唐明峰今年60岁,是一名老水手。 他和同伴负责对水箱两端刚刚进入加工车间的三文鱼进行“击晕放血”。 第一步工作。 他手中的三文鱼如同打了蜡一般光泽柔软,身上没有一丝划痕,肥硕壮实的身躯上充满了新鲜的活力。 三文鱼经过电击区,经过自动漂洗后,被送到螺旋冷却区。
“完成初步处理的三文鱼温度一般在10℃以上,必须快速冷却。这个冷却区域充满了自动填充的冰浆。在0℃左右,经过30分钟的冷却,三文鱼的温度鲑鱼的温度会下降到0到4℃之间,然后进行下一步。” 顾启欢说道。 冷却后的鱼由设备自动送到加工区。 操作人员清洗内脏,然后经过冲洗血液和吸收杂质两个清洗步骤,然后来到包装环节。
包装工将鱼装进长长的透明袋子里,有序地放入特制的蓝色保温箱中。 然后他们用冰块均匀地覆盖它们并密封盒子。 数十条鲑鱼被拖到船舷旁等待运送到运输船上。
“从一条鱼被吸鱼泵吸进车间,到完成整个加工流程并准备发货,整个过程只需要45分钟。” 顾启欢说道,这也意味着收鱼的工作完成了。 “目前,整个‘深蓝一号’网箱里有15万多条鲑鱼。今天我们采集了3000多条鱼,成活率达到80%,平均每条鱼的重量超过4公斤,质量已达到欧盟出口标准。”
“本次活动是试验区项目实施以来的首次大规模鱼类采集,也标志着我国首次成功大规模养殖高价值鱼类!” 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委书记赵英民在现场说道。
12小时到达西海岸新区
首创全球首个暖海区养殖
堆放在船舷上的蓝色集装箱由运输船装载,运往全国各地。 首批国产深海三文鱼踏上了“品尝之旅”。
“运输船将在10小时左右抵达西海岸新区,这意味着12小时内,我们的三文鱼将从‘深蓝一号’登上新区市民的餐桌。” 顾启欢算了算,“同样,在高度集成的加工流程和全冷链覆盖的支持下,我们的三文鱼最长可以在36小时内进入全国人民的千家万户。” 我国不再依赖进口三文鱼,往往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国产深海三文鱼的“新鲜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
国内深海三文鱼养殖从梦想走向现实,从渔场到餐桌的时间缩短,这离不开“黄海冷水团”这个天然宝库。
“众所周知,海洋养殖鲑鱼集中在挪威和智利等冷水水域,在温暖水域也能成功养殖。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上纬度最低的近海鲑鱼养殖场。” 作为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团队专家,中国海洋大学的董双林教授最为权威,“这要归功于我们坐拥黄海冷水团,这是一个具有优良水质的水体。”水质。” 该水体位于黄海中部凹陷深部和底部,面积相当于山东省。 氧气等指标是冷水鱼生长的绝佳场所,是鲑鱼养殖的最佳选择。
如果说冷水团是三文鱼养殖的“天然雨林”,那么“深蓝一号”就是培育三文鱼的“聪明宝贝”。
这个“巨无霸”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重量超过1500吨。 总投资1.15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智能笼。 其设计开发在总体设计、升降控制、防鲨等多项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我国在深海渔业养殖装备自主设计开发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三文鱼养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权利。
“通过将水和空气注入中心柱和八个空气柱,我们为整个笼子创造了独特的下沉和浮动设计。 夏季表层水温过高时,我们将网箱下沉到海面以下25米冷水团的位置; 冬天,当底层水温较低时,我们将其提高到温暖的地区。 总之,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我们都能保证三文鱼在合适的水文环境中生长。”董双林介绍,“我们还创造了独特的深海养殖鱼鳔补水技术,让三文鱼在深水水域中不存在任何问题。鱼鳔内缺少空气,变形时间更长。”此外,机网洗网、死鱼回收、鱼类监测等技术也在“深蓝一号”中得到应用。
使用“深兰一号”在黄海冷水团养殖的三文鱼成熟快、品质优良、病害少、劳动力和物流成本低于国外主要产区。 只要水温适宜,预计每年可收获三文鱼成品30万尾,产量1500吨以上,年产值1亿元以上。
打破传统离岸业态重叠、对海洋失望的局面,开创了全球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的先河。 如今,西海岸新区海洋渔业越走越深、越远,点燃了探索海洋的强大引擎。
“我们的饮食需求不断从基础转向优质、高端,市场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养殖三文鱼的成功预示着深海养殖的未来——通过不断延伸,从苗种培育到产品深加工加工、完善产业链不断完善,这块蛋糕会越做越大,让我们走得更深、更远、更绿色。” 董双林富有远见地说,“海水养殖经历了海带、虾等五次浪潮,我相信我们的这次成功,一定会为三文鱼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引领海水养殖第六次浪潮。”
将来的计划
西海岸新区与山东海洋集团强强联手,探索“陆地产业园+深海产业园”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打造百亿级深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
2015年,黄海冷水鲑鱼养殖项目正式启动;
2018年,“深蓝一号”投产,成功实现鲑鱼规模化避暑;
2019年1月,西海岸新区国资与万泽锋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冷水集团三文鱼项目;
2020年8月,青岛国家深海绿色养殖实验区获批;
2021年4月,养殖船开始改造,成为全球第一艘近海鲑鱼加工船;
2021年6月,开展试点区项目实施以来首次大规模收鱼,成功收获第一批成品鲑鱼……
首次大规模收鱼行动即将结束,但西海岸新区蓝色粮仓的全面建设才刚刚开始。
在低纬度海域,利用底层冷水团养殖鲑鱼是一个全球性的技术难题。 该项目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行业的无人区。 当所有资金投入继续勘探时,民营企业万泽峰资金告罄。
在企业完成路径技术探索、需要大规模推广发展的关键时刻,肩负“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迅速行动,通过混改组建国有企业控股公司。 搭建合作新平台,及时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按照先行区审批要求,西海岸新区拓展海水养殖发展空间,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展试点示范; 以深海规模化智慧水产养殖为载体,推进先行区建设,探索海水养殖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在全面建设蓝色粮仓的关键时期,我们将遵循‘系统规划、快速突破;主业经营、市场推广;统筹资源、形成标准;搭建平台、推广示范’四个基本原则,围绕‘种业研发链、海水驯化链、养殖平台链、产品贸易链四大关键链,全面推进试验区开发建设。 赵英民说,“尽快实现海上有设施、陆地上有基地、网箱里有活鱼、市场上有产品的阶段性愿景。”
“未来,我们将整合船舶运营、海洋工程装备、良种繁育、海洋牧场、冷链仓储等现有产业资源,打造以大型智能养殖装备和养殖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深海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先行区项目的作用,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山东海洋集团深海项目专职团队成员说道。
西海岸新区与山东海洋集团强强联合,围绕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目标,探索立足陆上、近海、近海的“陆上产业园+深海产业园”产业集群发展繁殖中继。 新模型。 其中,陆上产业园拟建设种子培育、海水驯化及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三类产业园; 深海产业园采用“1+N”新型养殖模式,即“1个中央综合管理平台+N个分布式网箱”。预计到2025年,项目总投资约50亿万元,建设中央海上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一批大型深水智能网箱,实现规模化海上养殖,打造百亿级深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
青岛晨报记者:刘海龙 通讯员:王雪、何琳、戴海飞 摄影:彭兆军、李亮、于方平
新闻来源:2021年6月22日【青岛晨报】想吃鱼吗? 举起养殖网箱来钓鱼吧!青岛这家深海三文鱼养殖渔业太棒了
- 上一篇: 广东茂名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有鳄鱼因洪水出逃
- 下一篇:
猜你喜欢
- 2023-11-24 三文鱼养殖情况(技术)--三文鱼的苗种繁育
- 2023-11-07 三文鱼养殖 新疆产“海鲜”爆火背后支撑起新疆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