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巧
本文审稿人:丨生命科学科普作者(本文部分内容也来自于投稿,特此表示感谢)
很多人不仅熟悉水煮青蛙和鲶鱼效应这些术语,而且也能说出它们背后的真相。 很多企业也将这些理论作为企业文化,时刻教导员工不断进步、不断改变。 然而,很少有人思考这些理论是否科学,这些故事是真是假。 本文将仔细研究它们中的每一个。
鲶鱼效应:与挪威无关,可能是日本人发明的
鲶鱼效应的大致内容是:挪威渔民会在捕获的沙丁鱼中放入一条鲶鱼,让沙丁鱼保持游动,从而提高成活率。 这种说法被延伸到企业和社会活动中,被形容为引入新事物或竞争机制,打破停滞的环境,增强群体活力。
事实上,鲶鱼效应这一术语充满了错误。 首先,从分布来看,大部分鲶鱼都是淡水鱼温水煮青蛙,咸水鲶鱼并不分布在挪威附近的北大西洋——不可能用它们来搅沙丁鱼。
其次,众所周知,剧烈运动会增加耗氧量。 以沙丁鱼和鲶鱼为例,在氧气供应有限的人工水池中,如果鲶鱼继续搅动沙丁鱼,沙丁鱼的耗氧量就会增加,其后果更有可能是加速沙丁鱼的死亡。以保持沙丁鱼的活力。
第三,沙丁鱼是群居鱼类,它们的天性是“挤在一起取暖”,以威慑捕食者。 从很多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沙丁鱼分散后会很快重新聚集。
如果把鲶鱼放入鱼池中,沙丁鱼唯一的行为不是到处乱跑,而是成群结队地行动。 另外,沙丁鱼是一种极其活跃的鱼类,移动速度很快,所以不存在加快移动速度来维持生命的办法。
如果你搜索英文单词“鲶鱼效应”,你会发现这个词在维基百科上有一个有趣的注释——这个词在英语文献中极为罕见,但在中文文献中却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追根溯源,这种说法可能源自日本。 “鲶鱼效应”一词早在1985年就出现在国内文献中,引文出自日本企业家三泽千代晴。
注:1985年8月出版的《海外星云》第三期中提到了三泽千代春提出的“鲶鱼效应”。
在日语中搜索“ナマズ”“鲶鱼效应”,可以看到一些日本素材的来源也指向三泽千代春。 但几乎没有人能说出三泽千代治的“鲶鱼效应”源自何处。
2011年,日本某公司的一份文件提到,“鲶鱼效应”只是三泽千代治的比喻或寓言,论证了引进外部人才对改善公司稳定环境的影响。
简而言之,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 日本企业家的成功理论和商业理论大量传入中国。 其中,“鲶鱼效应”也进入了中国,并在几十年后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成功理论。 一。
温水煮青蛙:青蛙没那么笨
温水煮青蛙的大致内容是:将一只青蛙直接放入一锅热水中,它会因为水太热而跳出锅外。 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入一锅冷水中并慢慢加热,青蛙不会立即跳出锅外。 等到感受到高温的时候,已经晚了。
这一理论常常描述人们自我感觉良好,但对周围形势的恶化却没有清醒的认识,最终导致失败。 但事实上,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它作为隐喻使用的更早时期:早在17世纪到19世纪,青蛙就和今天的老鼠一样作为实验动物普遍存在。
早在1869年,一位德国生理学家就进行了“温水煮青蛙”实验。 他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大脑的作用:如果把一只被摘除大脑的青蛙放入逐渐加热到40℃的水中,它就不会动,而正常的青蛙当温度达到30℃左右时就会跳出来。 C.同一环境下。 。 这应该是第一个与“温水煮青蛙”相关的实验。
但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的实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但他探索了不同的问题。 1872年,为了探究热敏感神经在缓慢加热过程中是否会在感受到温度之前就死亡,他们以每分钟0.2℃的加热速度缓慢加热。 青蛙最终没有跳出来,但出于安全考虑,当温度升至37℃时,实验停止了。
这两个实验相继被人们反复验证,各有各的道理,但至少没有人尝试过煮青蛙。
但现在我们可以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探索这个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来观察不同生物体的耐热能力。 可以发现,青蛙温度感受器的耐受温度约为15-40℃。 这也间接说明,即使温度慢慢达到40℃,青蛙仍然无法承受。
2007年,佐治亚大学生态学名誉教授惠特·吉本斯在一封信中写道,他向俄克拉荷马大学维克多·亨特森博士寻求关于温水煮青蛙的建议。 亨特森曾明确指出,“这个传说是完全错误的!” 他说,大多数青蛙对热敏感度的最大临界值已被实验证实:当冷水以每分钟1℃的速度加热时,青蛙变得越来越活跃并试图逃脱,可能最终跳出容器。
这样看来,控制很慢的升温来煮青蛙是可以的,但一旦温度超过40℃,青蛙还是受不了的。 如果用温水煮青蛙,青蛙就不会煮熟。
鳄鱼法则:低估人体的坚固性
鳄鱼定律的大致内容是:假设鳄鱼咬了你的脚。 如果你试图用手挣脱,鳄鱼会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 你越挣扎,被咬的就越多。 所以,如果鳄鱼咬了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当危险来临时,我们要学会立即止损,不能有任何拖延,更不能存侥幸心理。 这就是“壮士断腕”的意思。
不管从中提炼出的止损思路是否可行,读过一点动物科学的人都知道,鳄鱼的捕猎技巧是“死亡翻滚”——鳄鱼咬住猎物后,会拖住猎物。进入水中,然后开始剧烈翻滚,试图淹死或勒死猎物。 这种做法很可能直接撕裂人的手脚。 试图用手挣脱可能无济于事——很少看到鳄鱼会屈服并继续咬住猎物的其他部分。
另一方面,为了逃离鳄鱼的嘴而牺牲自己的手或腿是不现实的。 谁能有力量折断自己的手脚? 也许发明这个法则的人低估了身体的坚固性。
刺猬定律:刺猬的刺其实可以自由伸缩
刺猬定律的大致内容是:两只昏昏欲睡的刺猬因为寒冷而互相拥抱。 但因为它们身上各有刺,所以彼此之间会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既能得到彼此的温暖,又不会被刺伤。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这种合理的距离在工作中也应该保持,既要会“管理”,更要会“委派”。 简政放权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一说法,又称“豪猪定律”,最早出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附录与补遗》(und),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921年在其著作《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中引入。也被引用,都是为了解释社会中个体脆弱的关系和谨慎的行为。
然而,哲学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刺猬不能互相拥抱。 因为如果刺猬定律成立,那么最直接的悖论就是——刺猬如何交配繁殖?
事实上,刺猬身上的硬刺是可以自由伸缩的。 当遇到天敌的危险时,刺就会变硬并挺立起来。 这个时候,任何接触到它的生物都有可能被刺得血肉模糊。
然而,在交配过程中,雌性刺猬会将自己的刺压平,使其紧贴体表,以避免伤害雄性。 不过,雄性刺猬还是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它们还是可能会不小心用刺伤到同伴。 当刺猬不警觉时,它的硬刺不会对其幼崽或配偶造成任何想象中的伤害。
而且除了每年的五月到八月这段时间,很少能看到刺猬在一起。 他们大多都是独来独往的“独行侠”,自然不存在依偎之类的事情。 他们一起被刺伤了。
既然刺猬可以繁殖,那么硬刺显然不是障碍。 否则的话,任何荆棘生物都无法靠近,最终灭亡。
参考:
[1]#-3
[2]
[3]
[4] M. 青蛙中的崛起[J]. 和 ,1873 年,8(第 1 部分):45。
[5] A. Ueber die sehr allmäliger Reize auf die [J]. 《关于土地和土地的问题》,1872 年,6(1):222-236。
[6]W T.论之——青蛙之论[J]. 螺柱。 生物。 实验室,约翰斯,1882 年,385。
[7] EO,S N.至[J]。 于,2015年,34:67-73。
[8]惠特. 青蛙的 就是一个 .
[9]%
猜你喜欢
- 2023-12-26 “温水煮青蛙”真的那么傻,会一直呆在温水里被煮熟吗?
- 2023-12-26 四川一副市长温水煮青蛙式“围猎”利益链
- 2023-12-13 温水煮青蛙.doc
- 2023-11-25 “温水煮青蛙”的下一句是什么?你知道吗?
- 2023-11-17 温水煮青蛙,在锅里悠着(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