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钓鱼网,请记住本站域名 www.yu81.com
以鱼为媒,以钓会友。

首页 > 资讯

无毒河豚养殖的日常管理及注意事项!

admin2 2024-02-12 资讯 评论

病鱼应及时捞出并隔离治疗,防止鱼病传播。 四。 水温控制河豚越冬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水温变化和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加温设备能够及时运行。 当室内水温低于12℃时,应采取加热措施,将水温提高到14℃左右并保持恒定。 5、更换水池内的水,可以减少水中代谢废物和细菌的数量,改善水环境。 池塘倾倒可以定期、彻底地对鱼池进行消毒,杀死池内有害生物和寄生虫,改善池塘水环境,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越冬成活率。 一般每月浇水一次,对越冬池进行彻底消毒。 最好使用相邻的水池来浇水,这样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采用虹吸法将上池的水吸至消毒池。 一般每天吸污一到两次,将粪便、残饵等污物吸出池外,减少水体污染。 同时,每周换水或补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3] 2、降低成本 1、减少热能消耗,可以利用余热、电厂冷却水、地热水等资源,减少养殖单位的热能投入; 加强保温措施,减少越冬池散热,控制越冬水温在14℃左右。 二。 减少电力消耗。 冬季池内溶解氧为每升6毫克。 当溶氧为每升3毫克时,河豚仍能正常进食和游泳,无缺氧迹象。 因此,可以监测和测量溶解氧,可以调节充气和停气的时间比例,并且可以节省电能。 河豚在室内越冬,可间歇充气一小时,不充气三小时。

三。 减少海水和盐水的使用量。 河豚的适宜盐度范围是20℃以下。 鱼种适应越冬环境后,每次可降低盐度5左右,结合换水,逐渐改用淡水。 这样可以减少海水和盐水的用量,延长池塘的换水周期。 四。 为提高越冬期间成活率,每月应进行一次药物预防处理,加强鱼病防治。 如发现病鱼,应及时捞出并隔离治疗。 从温度、盐度、水质、溶氧等方面,创造适宜河豚越冬的环境,减少河豚患病或死亡。 河豚室内越冬不受地域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是南北适宜的越冬方法。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电厂冷却水、工厂余热、洞穴、隧道等方式对河豚进行越冬,可以实现规模化越冬。 三、池塘养殖技术 1、小型鱼类养殖 (1)池塘选择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年水温变化小。 若采用苦咸水或淡水养殖,池塘应建在取水方便、路线短、扬程低的地方。 池底基本不漏水、不渗水,更容易修建堤坝和闸门。 另外,要求交通、供电方便,池塘周围无高大建筑物,不易遭受暴风雨、洪水的侵袭。 (2)池塘清洁消毒:冬季或农闲季节排净池塘内的水,挖出池塘底部的淤泥,然后自然曝晒。 鱼种入池前,应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池消毒。 每亩生石灰用量为100~50公斤,漂白粉用量为30~40ppm。 一周后应蓄水放鱼,并施足底肥,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

养殖河豚有没有毒_养殖河豚为什么没毒_河豚养殖

(三)鱼种室内饲养至高度1.2~1.5厘米,每亩投放1万~2万尾。 如果运输距离短,可以用装有水的塑料桶运输。 如果运输距离较长,应将塑料袋充氧运输。 每袋装有 00 至 1,000 头猪。 运输1至4小时内可保证成活率。 交通用水最好。 最好使用 3 至 5 ppm 的盐水。 放养时温度应在1bar℃以上。 注意袋子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四)投喂及水质控制 每亩池塘每天投喂豆浆一公斤,直至鱼体全长三厘米,以繁殖浮游生物,为鱼体提供充足的饲料。 同时要注意透明度,一般为30厘米左右; 水色绿豆色,水中浮游生物丰富,但不成群结队,也不能在水中成群活动。 如果饵料生物过多,应注入新水,以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质新鲜。 通过有效控制溶氧和水质,大多数鱼种在池塘中20天后体型可达到3厘米左右。 这时,一边喂豆浆控制饲料生物,一边用鳗鱼饲料制成黄豆大小的软颗粒,间隔一米。 在海滩上喂一粒谷物,让鱼儿养成吃鳗鱼饲料的习惯。 此时应将鱼分成小块,以培养大规格的鱼。 2、规模化鱼类养殖 (1)鱼类运输和放养 为保证鱼的质量,东方豚应是正宗的鱼。 选择体质强健、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水质追溯性强的个体作为放养对象。 氧气运输一般使用塑料袋。 每袋3至4厘米的苗木含有100至50粒种子,可运输5至5小时,成活率在95%以上。

河豚养殖_养殖河豚为什么没毒_养殖河豚有没有毒

放养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绿对苗木进行消毒10分钟。 放养时要注意温差不要太大。 东方海豚应少量饲养,池塘放养密度为每英亩2000至3000尾,鱼种尺寸为3至5厘米。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体交换量大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 每亩饲养密度可适当增加。 三五百到四千。 随着鱼的生长,逐渐捕捞较大的鱼,保留较小的鱼,进行小群养殖。 (2)驯养的东方海豚驯化后可以喂碎饵料鱼肉、虾、螺肉、蛤肉等。 苗木放养后一周内,用新鲜适口的鱼、虾、贝类等作为开饵,使其驯化,使其逐渐适应养殖环境和饵料组成。 待河豚鱼习惯进食后,逐渐在饵料中掺入人工饲料,并逐渐增加人工饲料的用量。 在完全吃人工饲料之前,保证驯服期间饵料的新鲜度是驯服成功的关键。 (3)投喂以鳗鱼饲料为主。 每日投喂量约占鱼体重的3%~8%。 喂料时需要定位(喂料位置固定)、定量(多喂多抛,少喂少抛)。 以鱼吃饱为原则)、恒速(喂食速度以慢-快-慢为原则)、恒质(饵料适口、新鲜、干净)。 一般来说,每天投饵两次。 池塘内最好设立投喂台,以便及时检查投喂情况。 如果喂食后两小时饲台上仍有食物残留,则需减少喂食量。 饲养台需要经常清洁并暴露在阳光下,以避免细菌滋生。 (4)水质控制:河豚喜淡水环境。 池塘养殖应根据水色、水质、透明度、溶氧及鱼虾活动情况,不定期添加新水,每月换水一次,以改善水质。

由于河豚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9~32℃,因此夏季池水温度超过32℃时,需要注入温度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来调节池水温度。 冬季,当池水温度低于9℃时,需进入温室越冬。 另外,河豚鱼对溶氧的要求较高。 当水中溶解氧低于1.5g/L时,开始上浮,低于1.3mg/L时,开始死亡。 适宜的溶解氧需要保持在3mg/L以上。 ,当溶解氧缺乏时,需要使用增氧机或气泵来增加氧气。 (5)不同体型的河豚,饲养体型不同,抓取食物的能力差异较大。 在争夺食物时,大个体常常攻击小个体,严重影响小个体的摄食和生长。 因此,将不同体型的个体分开饲养,一般三至四五天一次。 保证充足投喂、及时分开、适当稀疏饲养,可以有效防止鱼类自相残杀,提高饲养成活率。 (6)日常管理中,每天巡塘,观察河豚的活动、摄食、水质和水质,检查养殖设施。 每天定期测量水的理化因子。 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 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记录,便于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生产。 每10至5天测量一次鱼的生长情况,并保存记录,作为喂养的参考。 经过四到五个月的精心培育,当年鱼的规格可达100到50克,成活率可稳定在5%到95%。 四、疾病预防与控制 1、白口病毒病 白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在高温时期流行。 病鱼主要是一龄以下的鱼,可造成鱼大量死亡。 这是河豚养殖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重要的疾病。

症状:病鱼的嘴部先变黑,继而出现溃疡样、白化,然后上下颌的肺泡外露,呈现“烂嘴”的样子。 内部表现为肝脏充血和线状出血痕。 严重者会出现狂泳、互相撕咬等特定的异常行为。 病因:各种实验结果表明,该病是病毒感染所致。 传染途径多为互相残杀、接触传染。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及时分离营养,避免密度过大,保证饲料优质,及时投喂。 2、寄生虫病 1)二异虫病 该病是河豚养殖中的常见病害。 该病很早就被发现,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下降,多发生在金属箱饲养的河豚身上。 该病非暴发性,很少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死亡,但长期每天只会造成少量死亡。 症状:蠕虫完全以河豚鱼的血液为食。 当寄生虫数量较多时,河豚鱼就会变黑、变瘦。 鳃呈现明显的贫血症状,变得苍白,分泌过多的粘液,鳃瓣与寄生虫接触的组织塌陷,发出腐臭味。 病鱼失去食欲,无法游泳,逐渐衰弱而死亡。 这种疾病仅凭外观很难诊断。 如有必要,将对鳃进行肉眼和显微镜检查以确认疾病。 病因:由单殖吸虫 寄生在鳃瓣和鳃腔内壁引起。 成虫长约一厘米,肉眼清晰可见。 不过,鳃瓣上的虫子还需要在显微镜下确认。 防治方法:使用一般药物(外用或口服)驱虫效果不佳。 实践经验表明,无金属中式箱饲养对于预防该病更为有效。

另外,养殖海水需要进行良好的交换。 2)第三代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危害一龄鱼。 如果不立即发现,死亡人数将会增加。 因此,这种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症状:病鱼早期的外观很难判断。 此病多在水温下降时发生。 例如,发现鱼在玩耍并且不活跃进食。 体表粘液有的呈白色混浊,胸鳍不透明。 严重时,鳃丝上可见斑点、充血,鳃瓣边缘呈灰色,鱼皮糜烂、发红、出血,鳍破损。 患病的鱼会变得虚弱,最终死亡。 病因:由扁形动物、单基因、蓼亚纲第三代蠕虫引起,寄生于体表及鳃孔内膜各处。 预防措施:由于第三代虫是通过河鱼和河豚直接接触传播的,所以鱼的种群密度不能太大。 处理方法:用20ppm高锰酸钾浸泡病鱼15~30分钟; 将病鱼用~福尔马林浸泡25分钟,或用50ppm福尔马林浸泡病鱼14小时。 3)丝虫病 该病是河豚养殖中的常见病害。 近年来,由于海水质量恶化河豚养殖,这种病害越来越常见。

Tags:河豚 水质 养殖 水温 消毒

栏目排行
栏目推荐
热门tag
鲫鱼 饵料 鲈鱼 路亚 海钓 竞技 北京 比赛 手竿 海竿 野钓 抛竿 翘嘴 饵料配方 窝料 泄力器 遛鱼 船钓 夜钓 爆炸钩 冰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