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本文长约 7,5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作者/杨杰
编辑/丛玉华
炎热的夏天,河边多了许多胳膊和腿。 孩子在“很长的河”里游泳,老人在岸边喊了几声,就用拖鞋刺伤了自己。
晚上,河边是避暑的好地方。 有人吃火锅,有人打麻将。 藤椅简单地支撑在水中。 坐在上面的人,白皙的肚皮暴露无遗,双腿浸在河水里。
午夜时分,人群渐渐散去,城市变得安静,只有河水发出声音。 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境内的一条轴线,走出世界屋脊,跨越险峻险滩,有连接湖泊河流的细支流。 然后从轴线向两侧模糊,让6亿人临水而居。
6亿人口与长江共存。 在丽江上游,东巴文化认为水是“自然神的血液”。 纳西族青少年在成人礼上系红腰带。 其上绣的图案寓意“头枕玉龙雪山,腰系金沙江”。
长江流到赤水河,水就贵了。 这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未建坝的自由支流。 中国能名副其实的顶级白酒大多产自这里。 白酒企业养活沿海人民,女工只需要7秒就能系上茅台标志性的红丝带。
说到三峡,人与水就得想办法相处。 每100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来自三峡地区。 重庆云阳人移居上海崇明岛。 有的带走了家乡的黄土,有的则带来了家乡的黄桷树苗。 当移民去世时,他会将机票传给孩子,告诉他们他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长江自古就与人们相伴。 北方居民即使不喝长江水、不吃长江鱼,经过大气的复杂运动,仍然受益于长江气候。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条河要么是他们的亲生母亲,要么是他们的奶妈。
丽江石鼓是长江第一湾。 长江从此改道由南向东北流入中原。
纳西族杨树高的故事,他的家位于“长江第一湾”上方100里处,每张嘴里都灌满了水。
“长江本来是自北向南流淌,但在这里突然急转弯,改道向东北冲入中原。” 杨树高身穿麻布衣服,内搭羊皮背心。 他的脸色黝黑,就像古老挂毯上的人影,与背景难以区分。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连绵起伏的青山就像是大地曲张的静脉,山间充满了河流。 由于这个弯道,长江成为中国的内陆河,不流出国门。
小时候,爷爷手捧一棵白杨树,念诵《东巴经》。 每个纳西族孩子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不要向河里吐口水,否则你会变成猪。” 洗衣服时一定要把河水舀出来,污水不能流入河里。
他们有70多种仪式,祭祀天地和自然。 他们相信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相信灵魂是不朽的。
“纳西文化是人类的童年,但长江上游的文化却常常被忽视。” 杨树高研究纳西文化多年,信仰东巴教,但女儿不再信仰。
下游经济的繁荣夺走了很多关注,杨树高感受到了文化的不平等。 “其实下游总是对上游充满想象。”
近400年前,江苏江阴人徐霞客历时四年不远万里探询河流源头,厘清了金沙江、闽江、大渡河的水系。 他在游记中写道“宫殿之美,堪堪王者”,这是对外人很少涉足的丽江古城的第一次赞誉。
徐霞客雕像依傍“长江第一湾”滚滚东流的水流,北望昆仑江源头。 该中心是去年在江阴市徐氏家族的捐款下在丽江成立的。
河道如弹簧,两端收紧。 湄潭县隐藏在贵州遵义的一个茶园里。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一批知识精英聚集于此。 竺可桢边放羊边教学,老百姓贡献自己的煤油灯。
这条河还承载着同济的师生和故宫内陆的珍宝。 在四川宜宾东郊,一座名叫李庄的古镇,保留着“大千川、李庄迎宾,一切所需由当地政府供应”的十六字电报。 在硝烟的推动下,“文化迁川”运动与人民的流放同步。 那是李庄人口和知识密度的顶峰。 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都说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当时,接收国际邮件时,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即可投递。
这段历史隐藏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之外,但卷入其中的人们却铭记着过去的友谊。 如今,李庄古镇的开发和保护由同济大学无偿规划和指导; 李庄中学每年迎来同济大学研究生教学团队; 李庄还于2016年建成了同济医院,医疗资源部分共享; 去年,同济大学在建校110周年之际,在2000公里外的李庄举办了一场有110名参赛者的马拉松比赛。 活动名称为“追根李庄,初心奔跑”。
当时,李庄位于长江上游,同济来自下游。 从下游到上游的外来人统称为“峡江人”。
生活在上游的人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们会成为“下游人”。
过了朝天门,重庆江边的繁华景象褪去,一片宁静。 水边的石头被冲得灰蒙蒙的,就像一条蜿蜒的花边。 老房子、老宅已被淹没在“花边”之下。
世纪之交,第一批三峡移民落户上海,徐继波第一个下船定居崇明。 他在家乡抱着一棵树苗的照片被再次放大、放大,挂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墙上。
先安置在侯家镇横河村,后并入陈桥镇鳌山村。 2004年6月,由于土地被征用,他们一家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并被分成两栋被拆迁的房屋。
因为他手里有房子,三峡地区的移民见到他都说他“发财了”。 起初,他当过农民,后来加入了一家机械加工厂。 该工厂是夕阳产业,倒闭了。 随后,他成为一家保洁公司保洁队的队长,用浓重的重庆普通话劝阻人们乱扔烟头。 他还成为区政协委员,自称是唯一“骑电瓶车参加政协会议”的委员。
75岁的父亲没有和他一起搬走。 几年后,思念儿子的老父亲在电话里哭道:“我老了。” 父亲说:“我只能当农民。”
搬迁前的三峡移民安置。
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墙上还有更多的照片,那些哭泣的、沉思的、迎来新生命的……这座形状像河边岩石的纪念馆位于重庆万州。 三峡工程移民120万余人中,来自万州的移民1000余人26万人。
在万州,有许多以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命名的街道,如上海大道、厦门大道等。 因洪水而重建的新城市得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助。
纪念馆里有一个展览区,展示了这里的移民历史。 春秋时期,巴族林郡部落带领五姓西迁,从湖北省宜都县到达重庆涪陵。 巴人进入四川后,继续沿长江西迁。 到达今重庆后,又沿嘉陵江进军川东腹地。 这是三峡地区最早有记载的大规模移民事件。
元、明、清时期,川鄂地区长期战乱,人口枯竭,田地荒芜。 明清两代,两次“湖广、四川”移民运动展开,大批人口留在三峡地区。 他们的后代逐渐习惯了从水中寻找生命,现在永久地登陆了。
嘿! 哦——嗬!
天之下、地之上
一条大河正在流淌
天之下、地之上
一根绳子把河拴住了
天之下、地之上
一群追踪者在歌唱
晨雾像一缕烟柱在河面上移动。 当它撞上青山的时候,就四散开来,一头扎进了峡谷之中。 86岁的船长易德华清晨演唱了《锦江号子》。 他身后是位于云南北大门的昭通水电站和向家坝水电站,长江从这里流入四川。
易德华的肩膀和背上都有绳子的痕迹,不再笔直。 别说是人了,就连河边的岩石都留下了磨损的痕迹。 他说:“造船者们正处在艰难之中,无论风雨无阻,他们都在河的源头。”
晋江号子是人们在拉伸纤维时用来振奋精神的口号。 现在它被改编成歌曲来歌颂新时代。 旧有的造船师、船舶操作员、船长、舵手、茶官等头衔也被船长、大副、轮机长所取代……
过去,除了河边的这些“水上行者”,渔民的日常生计也是在水里、线上。 人生在水边,一张网下来,一排两百目,在水下绵延十米,宛如城墙。 当它被拉起来时,白色和灰色的小鱼粘在网格上,就像挂在外面晾干的普通床单。
蓄水后,洄游鱼类较少。 河里捕鱼的生意也很古老。 在昭通绥江,新县城分为A、B、C三个区。老邻居见面,首先互相告诉对方自己住在哪个区。2012年,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时,六万居民被迫撤退。
由于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绥江县城整体迁回原址。
搬迁启动仪式当天,火红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右边是“高效率、快节奏、大搬迁、大发展”,左边是“离开小家照顾大家,搬到国家新家”。
一座新城市就像当地的苦竹,几乎一夜之间就从岩石缝里发芽了。 施工期间,流动人口激增,包括从事建筑工作、供应材料、经商等。 据说,宜宾一小女孩到绥江C区工地卖矿泉水,一个夏天就赚了8万多元。
该县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表示,该县没有金库,要从外县调拨资金,一般每月一次,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 新城之战一打响,急需大量现金,每周都要调拨一次,一次就带来一亿。 在山里护送现金是很可怕的。
绥江仅用了2个月就完成了搬迁工作。 许多基础设施尚未建成,但人们已经搬进了建筑物。 一个移民家庭想把一套家具搬到19楼。 当时电梯还没有开通,搬家公司要了3万元,足够买一套新的了。
一位名叫柯长富的老人用四个轮子上的轴承制作了一辆手推平板车。 他把家里的东西装成小包裹,运到浴霸,然后用手推车把包裹推到新城。 搬床、柜子时,都是把它们打成一块一块的木头,编号,运到新家,然后一件一件地拼凑起来。 无论风雨无阻,他往返五六公里,花了一个多月才搬进新家。 祖坟、古树均已搬迁。
向家坝水电站开始蓄水后的第五天,河水上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绥江古城慢慢沉入河底。 上午10点,整个老县城的五分之四已经被淹没。 除了河面上一些断掉的树枝外,几乎看不到老城区的轮廓。
那时,一位老妇人每天守在河边,看着河里的水位一天天上涨,慢慢地淹没了她以前的家。
自从搬进新城市以来,老年人迷路的情况时有发生。 街道还没有来得及命名,建筑物的门牌号还和修建时一样。 即使是年轻人有时也会发现自己走错门或找不到家。
有的农民搬到县城后,总是晚上五六点就去买菜,可以便宜几毛钱。 他们在规划的绿化带上强行开辟小块菜地,水位下降后,就赶到岸边种植粮食。 他们祖先居住的河边在政策上不再属于他们,但他们血液中的水却无法流失。
拆迁仪式前一天晚上,数千只沙雀在县政府大楼前的屋顶和电线杆上叽叽喳喳地叫着。 有人想拍一些老城的照片,却被飞翔的鸟儿包围了。
第二天回去,没有一只鸟丢失。 动物在适应和感知自然方面比人类要敏感得多。
船过了三峡,就到达了长江中游。 河流蜿蜒曲折,河面宽阔,滋润着江汉平原。 河边有股潮湿的味道,大鱼捉小鱼,弄得水面噼啪作响。
湘江、资水、元江、澧水自东向西依次分布。 沿途大小溪流接收后,均汇入洞庭湖。 古话说,两湖相熟,天下便满。
大家都觉得家乡的小吃天下无双,有的人即使出去一会,见识一下世面,也不愿放手。
重庆是码头文化,火锅是码头美食。 我们没有时间做精美的菜肴,只能一锅煮。 喝了几杯山城啤酒后,我抬起头,随意地指着河边:“重庆,你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给你绑起来!”
还有来自西南地区的烤鱼。 将鱼沿鱼腹中间切成两半,用筷子或条子打开,用盐和辣椒粉腌制,然后就可以等待夜幕降临了。 脚下河水浸湿,眼前是家乡的一缕热气。
到了湖南,吃火锅的不多。 街上湖南菜很多,川菜馆很少,北方菜就更少了。
“在湖南,有一种鄙视吃辣的连锁反应,越是山区,越是吃辣。” 一位当地人说道。 将生辣椒用炭火或煤火烤熟,剥去焦皮,用香油、酱油调味,或将生辣椒切成条,入油中煎,加盐、豆豉调味。 总之,餐桌上少不了辣椒。
湖南夜市的人们。
在城市深处,有一家通宵营业的小餐馆。 老板冷面热心,厨艺一手好。 除了传统的风味虾外,还有价格低廉的风味蛇,香、辣、口感鲜美。
吃宵夜通常是复数,三五个朋友,吃完一顿辣,摇摇晃晃地回家。 “湖南人爱交朋友,网上社交的很多人都是湖南人。” 当地高新区一位负责人说道。
“微信之父”张小龙、快手创始人苏华、陌陌创始人唐岩、映客创始人冯友胜、佳缘龚海燕、58同城姚劲波等都来自湖南。 近两年,湖南人趁势开始筹划移动互联网岳麓峰会。 他们特意把这次会议定在清明节期间,在大人物回乡探亲的时候举行。
但诗集是很难用银幕代替的。 岳麓书店里有一张古老的木桌,古籍室里陈列着3万多册明清时期的精品刻本和民国印刷本。 老建筑歪斜地矗立在闹市中,灰色的墙壁,木质的窗户。 据说这里是橘子洲观看烟花的最佳地点。
站在岳阳楼上,洞庭湖倒映在云彩中。 以前,采砂船在河上不断地行驶,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一股淡淡的铁锈味。 此前,这里是滕紫荆被废黜的偏远地区。 他治理洪水,筑堰筑堤,尝辛辣食物。 如今,与时俱进的人们都期盼着能分一杯羹互联网的甜汤。
朱自清在著名的《背影》中写道:到了南京,朋友约我去游览,住了一天。 第二天早上要过江到浦口,下午再上火车北上。
随着长江顺流而下,河面宽阔,水深,站在河两岸土地上的人也越来越密。 20世纪60年代以前,要想过河,必须重复散文家所描述的场景。
当时中国的铁路线还没有那么密集。 有两条大动脉,一是从天津到南京浦口的津浦线,二是从南京到上海的沪宁线。 河流切断了进取之路,动脉因长江的阻滞而无法连通。 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火车从铁路跑到栈桥上,然后用轮渡把整个车厢运到对岸,每天大约经过8次。
现在,如果有人从上游顺长江而下,要经过100多座桥梁。 他们慢慢地从头顶掠过。 斜拉桥的缆索散发着几何美感; 吊桥在河面上画出一条抛物线; 拱桥插入山谷,彩虹跃出。
入夜,一脸刚毅的乔又变了脸,灯光增添了温柔。 久坐办公室的人喜欢到桥下散步,吹吹风。
水离不开桥,桥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水。 长江上的这些桥梁,都是从南京长江大桥开始的。 它是中国设计建造的长江第一座双层铁路和公路大桥。 建于1968年,又称“正气桥”。
南京长江大桥正在封闭整修。
南京滨江花园距离大桥仅几百米。 社区委员会四楼有一个微型博物馆,展出的主题只有一个——桥下文化。
几十年前,南京长江大桥的桥梁工人就居住在这里。 棚户区改造后,老桥工们全部搬走了,那些日子的记忆还留在这间不算宽敞的房子里。
冯永祥是袖珍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 “老人来这里主要是为了怀念,年轻人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好奇。”
展厅窗户上挂着桥梁图纸、设计模型、桥梁工人的帽子、哨子和工具。 茶壶、保温瓶、脸盆、时钟、粮票和印有桥梁图案的笔记本,组成了一个几十年前的微型家。
还有更多与这座桥的照片。 这座标志性建筑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拍照的“必去”地点。 人们的衣着、表情、动作都是时代的缩影。
一位志愿者表示,他向博物馆捐赠藏品,记录这座大桥的辉煌。 他想让人们更多记住的是大桥建设者的精神,以及中国建设者面临的困难。 正是这座桥,给南京留下了最深刻的城市记忆。
工程设计的难度不言而喻。 大桥每个桥墩底部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 一年9月,洪水冲断了北岸的锚,只剩下主锚的锚位。 5号墩在水中来回摇摆。 建设者回忆说,那是最关键的时刻。
在那个吃饭不多的年代,建桥的人是一群20岁出头的桥梁工人,头顶蓝天,脚下波浪。
20世纪60年代,铁道部桥梁工程局来南京燕子矶公社招工,冯永祥立即报名。 工人们的要求很简单:年轻力壮、政治出身清白、相貌端庄。
桥梁施工分为四大工种:索工、铆工、木工、混凝土工。 冯永祥是一名起重机安装工。 他的功力不高,但是难度却极大。 修建铁路桥时,起重机操作员必须沿着铁路行驶,并负责铲除道碴。 夜间,气温零下五六摄氏度,工人们用手中的铲子将道碴一一铲走。 他们把道碴装进车皮上的竹篓里,拖到其他地方再倒掉。 “铲道碴的时候,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当我坐在火车上时,风吹来,我冻得瑟瑟发抖。”
铆接也不容易。 铆钉枪重19.8公斤。 有时你必须把它举到头上才能钉钉子。 钉一颗钉子需要半分钟。 一方面,你的手臂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拉铆枪振动较大,噪音较大。 许多铆工后来耳朵都不好了。 。 我是一名焊工,下班后烟雾缭绕,晚上睡觉时眼睛都睁不开了。 我去医院买了点药,第二天就回来了。
8年时间,天然鸿沟终于变成通途。 通车当天,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红色、横幅和车头的大红花。 第一辆驶过桥的花车上有一尊高大的毛主席雕像。 桥上、路上、甚至树上都有人。 据说,当天有两辆卡车装载着被挤掉的鞋子。
为了检验桥梁质量和部队战备,南京军区组织了80辆坦克和60余辆轮式车辆的编队驶过大桥。
这座桥已成为工人阶级的精神图腾,桥上刻有毛主席语录,雕刻着三面红旗,桥边建有工字堡。 桥上白玉兰灯的造型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定下的,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1966年,南京长江大桥外观模型首次向公众公布。 当时,选了两名现役工人与模特一起游行。 冯永祥被选中。
他和另一位同事穿着军装,手持冲锋枪,在桥梁模型的左右两侧一字排开。 卡车把他们从鼓楼送到一江门。 “我站在卡车上一动不动。” 冯永祥迎接人们的目光,“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战士”。
今天,冯永祥坐在一张旧椅子上,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 他是桥梁工人协会的主席。 书上有老桥工的联系电话。 有人的名字被框起来,手写的字条上写着他死于某年。
1999年,冯永祥首次发起成立桥梁工人协会。 我已经三十多年没有见到我最好的朋友了。 当我第一次见到对方时,我惊呆了。
80多岁的任发德是当时桥梁摄影组的组长。 他戴着德国产的哈夫林相机,拍摄了南京长江大桥的20万至30万张照片。 即使现在天气晴朗,他仍然坐不住。
“我这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能够参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我感到非常自豪。” 钢筋工人袁建昌靠着工资攒下180元,买了一台相机。 一有时间,他就去桥上拍照。 他已经掌握了几个最好的射击点。
塔桥上曾经有一家照相馆。 大桥一通车,就更名为大桥照相馆。 生意极其红火,几年之内就成为当时南京最大的照相馆之一。
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酒店、大桥电影院、大桥烟花……连第一辆南京制造的自行车也被命名为大桥。
黄清桥的父母从湖南搬到了南京。 大哥生于秋,名黄秋桥。 二弟生于春,名黄春桥。 南京是个炎热的地方,当时还没有空调。 兄弟三人经常拿着席子到桥下乘凉,一直呆到晚上十一点、十二点。
大桥的大院里,有不少四五十岁的同名之人。 当时一家人生孩子,老大就叫长江,老二就叫大桥,有的干脆称他们为墩子、钢梁、铁柱。
建桥第二年,冯永祥的儿子出生,取名冯飞桥。 “这座桥是我一生的亮点,”他说。
上海街道两旁的梧桐树的叶子还嫩绿的。 当车速加快的时候南京长江钓鱼地点,就变成了两道绿色的溪流,流淌着许多面孔、商店、高楼大厦。
黄浦江是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 长江流经了那么多山峰、山谷、平原、丘陵和城市景观,在上海崇明与大海交汇。
“上海是江南水乡,不缺水,但缺好水。我们是长江最后一站,吃的是上游的洗脚水。”达到。”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春雷开玩笑说,“十年前,区长最大的本事是拆房建新房,现在我是拆房建绿化。”
他表示,崇明未来的发展不是听人的,而是听鸟鸣的。 “但是岛上的70万居民呢?”
崇明岛绿地、水域、滩涂众多。 阳光明媚的时候,绿叶静谧,街道干净。 这或许要归功于三峡移民徐继波。
在崇明岛的“下腹”,靠近河流的地方有一个包渔村。 旧称“长江大队”,全称长江渔业大队。 除了举世闻名的外,上海还拥有出售其体力的渔民。
明朝的瓦利时期写的“王县纪事”,“王朝在海岸上长大,并获得了水上人的本质,因此他们擅长钓鱼。”
抬头看天空,向下看水,但看不到海岸。 在附近的水域中,一月份有鳗鱼幼虫,三月和四月的剑式,五月和六月的凤凰泡是凤凰的,无论季节和钓鱼时,几乎都可以找到白虾。 过去,渔民全年都可以在长江河口“捕获金”。 。
随着水库的建设和扬兹河的新通道的规划,长江河口的无钓鱼区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去年,中央委员会的第一文件提议“领导着在长江河流域的水生生物储备中进行全面禁止捕鱼的全面禁令。” 前“船上的人”接一个地上岸。
上海饮用水中有70%以上来自长江河,受益于1300万人。 在整个世界历史上,繁荣主要取决于水。 长江的生活总是与水密不可分。 人们依靠水进行灌溉,饮用水来消除口渴,在水中钓鱼和运输。 除了经济利益之外,简单地看河也提供了足够的美学价值。 否则,古人在面对长江时如何喊道:“无限的掉落的树木沙沙作响,而无尽的长江正在滚动。”
1983年8月7日,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晚上,习惯于下班回家的人们在电视上习惯上。 一部名为“关于杨氏河的谈话”的纪录片首次在CCTV上播出。 在那个时代,旅游业仍然是一种奢侈的消费,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各种难以想象的角度看到了整个长江。
在此之前,他们和长江之间的故事只是他们知识的一小部分。
图片由 China提供
原始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日报》,2018年9月12日,第12页
您是否曾经拍过长江桥的照片?
你有没有在长江河上游?
欢迎留言,并告诉您的扬河河的故事。
由中国青年每天生产·中国青年在线
Yang Jie
毕业于福丹新闻部
非典型后90年代
冷情感专家
灵魂按摩师
中国倒数第二次精神贵族
评论者:郑平
猜你喜欢
- 2024-03-08 如何自制鲢鳙酸臭饵料,酸臭味太淡会影响钓鱼效果
- 2024-03-08 养鱼池塘养鱼池建设参考五个方面系统规范地介绍
- 2024-03-08 (钓鱼技巧)气温骤降,这可是条大鱼啊!
- 2024-03-08 韩国2016年度排名前三的四字成语是不是很眼熟?
- 2024-03-08 钓个40斤以内的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2024-03-08 你以前的电脑桌面,或是3.5磁片中是否有这些小游戏?
- 2024-03-08 玩好三亚,基本上需要安排5天时间,必玩景点
- 2024-03-08 一个月和朋友一起去了趟三亚,看了不少弯路
- 2024-03-08 路亚渔具,你的脚多久没进过泥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