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钓鱼网,请记住本站域名 www.yu81.com
以鱼为媒,以钓会友。

 > 资讯

泥鳅不愧于“水中人参”之功能,你知道吗?

admin2 2024-03-17 资讯 评论

2013 年 7 月 15 日

1. 概述

说起泥鳅,人们都是不屑一顾的。 全身上下没有任何令人愉悦的地方。 其实泥鳅也是鱼。 其肉质鲜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泥鳅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食品,并富含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维生素B含量比黄鱼、虾高34倍。 A、C含量高于其他鱼类。 它所含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其营养价值在鱼类中名列前茅。 较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抵抗血管老化,非常适合年老体弱者食用。 泥鳅可以醒酒,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经常喝酒的人应该多吃泥鳅。 敏言说得好:天上有斑鸠,河里有泥鳅。 泥鳅无愧“水中人参”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健身食品。

泥鳅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据《医学入门》记载,泥鳅性味甘、平,具有“补中止泻”的功能。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编着的《本草纲目》记载:“长三四寸,沉于泥中,小如鳝鱼,头尖,身青黄色。 ,无鳞,被唾液自染,滑,难以握持。” 泥鳅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对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痔疮、皮肤瘙痒、跌打损伤、阳痿、乳腺炎等疾病有一定的功效。 《本草纲目》还记载,泥鳅味甘、性平、无毒,可祛湿,治疗糖尿病、传染性肝炎、疥疮等疾病。 经现代医学临床验证,服用泥鳅食疗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加体内营养,而且可以补中益气、壮阳利水,对儿童、老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有益。以及患有肝炎、高血压、冠心病的人。 、贫血、溃疡病、肺结核、皮肤瘙痒、痔疮下垂、小儿盗汗、水肿、肺结核、老年糖尿病等、营养不良、病后虚弱、颅神经衰弱及手术恢复期患者,具有开胃、滋补的功效。等效果。 目前研究证明,泥鳅体表粘液中可提取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由于泥鳅的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我国居民尤其是南方人有吃泥鳅的习惯。 泥鳅火锅在北方地区也很受欢迎,市场需求量很大。 因此,泥鳅多年来一直畅销。 港澳台市场也频繁向内地求货,且数量较大。 在国内市场,泥鳅销量一直很好。

泥鳅在国内外市场(如日本、韩国)很受欢迎,市场广阔。 从1995年至今,小泥鳅已连续十几年深受市场欢迎。 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吨至15万吨,但市场只能供应5万吨至6万吨。 差距巨大,带动价格连年上涨。 1995年为每公斤5元,2002年涨至每公斤15至18元,2008年涨至24至48元。2010年冬季,全国市场平均价格为45元。 国际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订单量逐年增加。 尤其是韩国、日本需求量较大,年需求量在10万吨左右。

泥鳅属于鲤形目、泥鳅科、泥鳅亚科、泥鳅属。 有泥鳅、泥鳅、真泥鳅等俗名。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 适应性强,病害少,成活率高,繁殖力强,运输方便,养殖容易,饵料易获得,养殖成本低。 被列为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我国泥鳅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养殖进度缓慢,规模不大,各地发展不平衡。 许多地方仍以自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仍处于次要地位。 大部分地区,除一些专门的室外区域外,在渔民(农)家的庭院或屋前屋后的坑中,泥鳅养殖仍很常见。 而且,泥鳅人工养殖的​​技术应用还不是很普及。 另外,由于规模小、养殖难度大、户分散,产量和效益受到一定限制。 20世纪90年代末,泥鳅养殖开始从小水体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 养殖形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泥池等养殖方式。 仅江苏省赣榆县墩上镇于2007年发展了池塘围栏,养殖泥鳅1.6万亩,2010年已发展到4万多亩。在全国13家领先的泥鳅加工出口企业中,墩上镇其中,赣榆县占8个,泥鳅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9%。 农民平均每亩效益达到1.6万元至2万元(最高每亩10万元以上)。 近年来,受泥鳅市场价格影响,稻田泥鳅养殖也迅速发展。 仅河南省范县目前就有面积2000多亩的稻田用于泥鳅养殖。 一般每亩泥鳅产量在1000公斤以上,每亩利润在5000元至1万元以上。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特种养殖的兴起,泥鳅养殖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不过,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 加之水污染、大规模捕捞等原因,导致我国野生泥鳅产量逐年下降,而国内外市场需求却逐年增加。 这为泥鳅的人工养殖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因此,人工养殖泥鳅前景广阔,是广大农民创收致富的好途径。 。

2、泥鳅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特征

泥鳅体形修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扁平,腹部圆形。 头尖,口吻向前突出。 嘴小,下位,呈马蹄形。 嘴唇柔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 眼睛很小,位置向上。 触须有五对,其中喙触须一对,上颌和下颌各有两对。 吻部触须和上颌触须的长度与吻部长度相等。 外侧一对下颌须的长度是上颌须长度的一半,内侧一对长度是上颌须长度的一半。 次。

鳞片极小,呈圆形,埋在皮肤下。 侧线鳞约150枚,头部无鳞。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 体侧有许多小黑点,头部和各鳍条上也有许多黑点。 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一排。 尾鳍基部上方有一大片黑斑,其余各鳍呈灰白色。

2 生活习惯

2.1底栖泥鳅是温水性底鱼,喜欢栖息在沟渠、池塘、湖泊、稻田等泥质松软的浅水区,或腐殖质较多的淤泥表层。 一般情况下,它们很少游到水体的上、中层。

2.2喜温性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 当夏季水温超过34℃,冬季水温低于6℃,或旱季干旱时,会潜水至10~30℃。 它在10厘米深的泥层中处于休眠状态,不进食也不运动。 休眠期间,只要泥层中有水分滋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 这是因为,泥鳅除了通过鳃呼吸外,还可以通过皮肤和肠道呼吸。

2.3 耐缺氧肠道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 泥鳅肠壁薄,血管丰富,有辅助呼吸和气体交换的功能。 当水温升高或水中缺氧时,泥鳅垂直游到水面呼吸空气,下沉时发出身体拍打水面的声音。 吞入的空气在肠道内进行气体交换并吸收氧气。 肠道内产生的多余废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泥鳅的耐缺氧能力远优于其他养殖鱼类,适合高密度养殖。 当集约化池塘的其他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因此增产潜力巨大。 不会因运输过程中缺氧而死亡。

网箱泥鳅养殖技术_养殖泥鳅网箱技术要求_养殖泥鳅网箱技术视频

2.4 擅长逃跑 泥鳅非常擅长逃跑。 春季和夏季雨水较多。 当池水填满或池壁被水冲刷时,所有泥鳅都会在一夜之间逃走。 特别是当水位上升时,它们会从泥鳅池的进出水口逸出。 因此,饲养泥鳅时,要加强防逃管理。 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有无堵塞现象。 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2.5 夜行性泥鳅习惯在夜间进食,但在产卵期和旺盛生长期也白天进食。 人工饲养中,经过驯化后,也可改为白天喂食。 无论是幼泥鳅还是成年泥鳅,对光照均无明显的趋光或避光反应。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常以水蚤、蚕、水草及泥中的微小生物为食。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用堆肥、鸡粪、牛、猪粪等方法来饲养饲料生物,也可饲喂各种商品饲料。 泥鳅特别贪吃,所以在饲养它的时候不要给它喂太多的动物性食物,否则会吃得过多,阻碍正常的肠道呼吸,最终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而死。

3、池塘围网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

泥鳅养殖方式多样,有池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等。 最好在土池里养殖,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成本,而且由于土池环境接近泥鳅自然生长环境,保持原生态养殖,饲养的泥鳅接近野生泥鳅,具有良好的养殖效果。质量好,经济效益高。 根据我区现有环境条件(该区老养殖基地较多,塘口面积小,淤泥较厚,适合泥鳅生长要求,易于管理)选择网围塘养殖具有设备简单、产量高、管理方便、易捕捞、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商业泥鳅养殖每公斤养殖泥鳅80至100尾,每尾重10克以上。 一般饲养期为一年。

1 养殖条件

泥鳅养殖应选择水源可靠、水质新鲜无污染、取排水方便的池塘。 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均可适应。 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浓度过高的水体对泥鳅的生存和生长不利。

土壤质量对泥鳅品质也有很大影响。 以沙土为基质的水域饲养的泥鳅,体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差; 在粘土基质的水中饲养的泥鳅,体呈黄色,脂肪较多,骨软,味道鲜美。 。 因此,养殖泥鳅最好选择富含腐殖质的粘土基质的地方。 土壤质量为中性、微酸性粘土。 池塘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用电有保障。

池塘准备:池塘深度0.8m~1m,塘脊高度1~2m,水深可保持在0.4m~0.5m,最高水位可在0.7m以上,并可压实池壁上的土壤。 池塘长70-120米,宽8-15米。 多呈条状,面积1~3亩。 可有效防止泥鳅逃逸和有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用网将池塘围起来。 网片应埋入硬土中,上端应高于水面20cm。 应采用质量好的聚乙烯网制成。 目数应根据泥鳅的大小而定。 每隔3-5个打桩,用竹竿或水泥柱1.5米长,用网固定。 池内淤泥厚约15厘米,为富含有机质的粘土。 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管设置在池底,通常是密封的。 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目网布包裹。

2 备货模式

2.1放养前的准备泥鳅放养前20~30天,清理泥鳅池,堵漏,疏通进排水管,犁除池底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池。 当池塘水深10厘米时,用70公斤/生石灰/亩~80公斤/亩,加水拌成浆,立即均匀撒遍全池。 泥鳅种子放养前10天,池内加新水20厘米至30厘米,每亩施干鸡粪30公斤,均匀撒于池内,或用猪、牛、羊等60公斤至65公斤将粪便堆放在池塘的角落里,使其充分发酵。 今后根据水质情况适当追肥。 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以看不到池底土壤为宜。

2.2 放养泥鳅籽前,用3%~5%的盐水对鱼种进行消毒。 浸泡时间为5至10分钟。 4月份,当水温升至15℃以上时,即可开始放养泥鳅品种,规格为70/kg~80/kg。 苗木放养密度为~,规格为100株/公斤~120株/公斤。 苗木放养密度为800kg~。 在同一养殖池内,要求放养的泥鳅品种大小均匀、整齐。 放养大型泥鳅品种经济效益较好,养殖周期较短。 也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捕捞或复种栽培。 泥鳅品种的具体放养量应根据池塘水质条件、饲养管理水平、规划池塘规模等因素灵活控制。

3 饲养管理

3.1 投喂以全价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2~35%)为主,同时投喂一些饲料生物(如鱼、昆虫等),投喂必须定时、定投点、定性和定量。 养殖初期,每日投喂量应控制在鱼体总重的2%左右。 以后逐渐增加每日投喂量,直至泥鳅生长的温度范围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当水温达到25℃至28℃时,泥鳅的摄食和生长就会非常好。 此时,每日投喂量应增加至鱼体总重的10%,以促进泥鳅快速生长。 如果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应减少投喂量甚至不投喂。 每天喂3次。 如果幼苗尚未适应,则主要在晚上施肥。 每次投喂量应以第二天清晨是否有残饵或有少许残饵为准。

野生泥鳅的驯化 野外捕获的泥鳅的大小并不统一。 可以提前用泥鳅筛按规格分类,使同塘放养的规格基本一致。 此外,野生泥鳅还长期栖息在稻田、河流、湖泊、沼泽、溪坑等水域。 它们白天很少到水面去,只在夜间分散到岸边觅食。 为了使它们适应人工饲养,必须对它们进行驯化,从分散觅食到餐桌喂养,从夜间觅食到白天定时喂养,从习惯吃天然饵料到吃人工配合饲料。 具体方法是:上塘第三天晚上(晚上8点左右),在几个食站投放少量人工饵料。 从此每天喂食逐渐推迟2小时,食桌数量也逐渐减少。 经过10天左右的驯化,野生泥鳅适应了池塘环境,由夜间分散觅食转为白天集中在饭桌上吃人工饵料。 如果一个驯化周期效果不佳,可在第一个周期获得的结果的基础上重复上述措施,直至达到目的。

3.2 水质控制 养殖池水质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池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cm至30cm,pH值为中性或弱碱性。 当水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或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于2mg/L时,应及时注入新水并更换部分旧水,以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池水避免泥鳅的应激反应。 一般15天施一次肥,每次施有机肥15公斤/亩左右。 另外,根据水色具体情况,每次应施尿素1.5公斤/亩左右,或碳酸氢氨2.5公斤/亩左右,以保持水体黄绿色。 如果水质太稀、水透明度太低,必须适当施肥。

4 养殖管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主要是加强池塘巡逻,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 一是检查堤坝,堵住漏洞,维持水位,防止浮头、池塘泛滥; 二是观察泥鳅摄食、活动及病害发生情况,清理食地,清除残留饵料。 三是防止水鸟、蛇等进入养殖池造成危害。 泥鳅; 第四,经常施有机肥,保持水质活泼、清爽的肥水。 五是在鱼塘坝上方搭棚,夏季遮阳,冬季留浅水或排水。

6月至10月,每两周用漂白粉对水体消毒一次,每月用生石灰泼洒全池一次。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撒一些光合细菌。 天气闷热时,如果泥鳅浮头现象严重,应及时添加新水。

5 泥鳅病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水质容易恶化。 在防病方面,要注意科学合理的饲养和施肥,适当的饲养密度,经常添加新水,保持水质“肥、活、爽”。 如果从外地购买种子,必须提前消毒,以预防病害,剔除病弱种子。 现将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5.1 水霉病

该病的病因是水霉菌寄生。 病泥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体表肉眼可见一簇簇白色棉花状物质,最后衰弱死亡。 这种病多在水温较低时发生,鱼体受伤时容易感染。

主要防治措施有:①避免鱼体受伤,捕捞、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水霉属细菌经常在受伤部位定殖并繁殖。 ②将泥鳅栽入池塘前,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泡5~10分钟。 ③当泥鳅感染时,将0.04%小苏打和盐的混合液撒满整个池子。

还有一些方法可以参考:

①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0.5~1公斤、尿素0.5公斤、漂白粉(含氯30%)1公斤,溶解在水中,然后全池撒洒并使用2至3天。

②每亩水深1米,捣碎五倍子1公斤,用沸水浸泡12小时,加食盐0.5~1公斤,撒遍全塘,每天一次,连续3天。

③将干烟叶10公斤用水煮沸后倒入池中,连续3天。

④每亩水深1米,溶入食盐1公斤,菖蒲汁3公斤,撒遍全池。

⑤全池喷洒20ppm的二氧化氯。

5.2 烂鳍病

该病由短杆菌引起。 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 尾鳍和胸鳍呈白色并溃烂。 鱼体两侧从头到尾肿胀,红斑和肌肉裸露。 鱼停止进食,可能会变得虚弱并死亡。 夏天很容易流行。

主要防治方法有:①全池撒洒1ppm漂白粉;②将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抗菌药物混入饲料中,饲喂3天即可恢复。

5.3 打印问题

病泥鳅的主要症状是身体出现肿胀、椭圆形或圆形、红色病斑。 受害部位主要在尾柄两侧,形似印章,故称印病。 7月至9月是主要流行季节。 您可以使用漂白剂将水变成浓度为 1 ppm 的水,然后将其倒在整个池子上。

5.4 毛虫纲

其原因是毛虫寄生。 毛囊虫主要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 感染后,病泥鳅食欲下降,独自游动。 严重时虫体密布,轻者影响生长,重者导致死亡。 流行于五月至八月。

防治该病的主要方法有:①放养泥鳅种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发病后,每立方米水向全池倒入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混合液。

5.5 第三代寄生虫病

原因是第三代寄生虫。 主要寄生于体表和鳃上。 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躁动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 流行期为5月至6月,对泥鳅品种危害极大。

防治该病的主要方法是将病泥鳅用浓度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分钟,用浓度1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50分钟。 根据水温和身体状况选择上述浓度。 或用0.5ppm结晶敌百虫,倒入全池。

5.6 气泡病

原因是水中溶氧不足或气体过多。 症状是泥鳅吞入气泡,浮在水面不能下潜,腹部鼓胀,在苗期易发生。

平时要注意合理投喂,及时清除池内腐烂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防止水质恶化。 发现此病后,应及时采取措施,立即加新水,并按每亩水面4~6公斤的用量泼洒盐水,或立即用清水或黄泥水冲洗。

5.7 舌蛔虫病

原因是舌杯虫侵入鳃或皮肤。 当舌杯虫附着在泥鳅的鳃或皮上时,它通常会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对宿主组织没有破坏作用。 感染程度不高时危害不大。 若与毛虫结合或大量发生网箱泥鳅养殖技术,可引起泥鳅死亡。 对于幼泥鳅,尤其是体高1.2~2厘米的泥鳅来说,正常呼吸会因大量寄生虫而受到阻碍,严重时会造成幼苗死亡。 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以夏、秋季较多见。

发生此病时,在流行季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液挂袋; 将泥鳅籽放入8ppm硫酸铜溶液中浸泡15至20分钟后放出; 或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液全池泼洒。 。

Tags:泥鳅 三农 畜牧业 池塘

栏目排行
栏目推荐
热门tag
鲫鱼 饵料 鲈鱼 路亚 海钓 竞技 北京 比赛 手竿 海竿 野钓 抛竿 翘嘴 饵料配方 窝料 泄力器 遛鱼 船钓 夜钓 爆炸钩 冰钓
最新评论